長潭里漁港
513
長潭里漁港位於基隆市長潭里,利用台電公司火力發電廠之出入水口予以拓寬加深,並修建防波堤而成, 建港時期甚早。現有泊地0.6公頃碼頭371公尺,修船斜道一處及簡單陸上設施,濱海公路,交通便利。
長潭里漁港位於基隆市長潭里,利用台電公司火力發電廠之出入水口予以拓寬加深,並修建防波堤而成, 建港時期甚早。現有泊地0.6公頃碼頭371公尺,修船斜道一處及簡單陸上設施,濱海公路,交通便利。沿著狹長的海溝,順著稍斜的山坡逐級而上,長潭里漁民們建立了自己的村落。長潭里漁村位在基隆八斗 子東南方,舊名長潭尾。「長潭」係因海溝受南北丘陵夾擠而形成一狹長帶狀水域而得名,長潭的尾端東側是台灣不多見的海蝕平台。50年來居民由數戶增長至今約130戶。「光復」前此一深袋型小漁港設施簡陋,沒有碼頭、護堤,山坡地直洩水邊,漁民靠竹筏出入,而今港內經常停泊50餘艘50噸級以下的漁船。
「長潭里漁港」,位於八斗子半島的東南側,基隆市中正區長潭里內。因原先八斗子半島與臺灣本島之間有一條狹長海溝,當地人稱呼為「長潭」,且由西向東分別命名為「長潭頭」、「長潭邊」、「長潭尾」。漁港所在地即為「長潭尾」。
1937年(昭和12年),因應增加的電力需求,考量到燃料供應及發電機組冷卻等因素,最後選定基隆八斗子半島東南側的長潭溝。北部火力發電廠建地涵蓋長潭頭及長潭邊,亦即長潭溝有2/3被填海造陸,僅剩餘長潭尾一地成為漁港泊地,並作為北部火力發電廠的出入水口。
為了保障社區居民及漁港的安全,1958年(民國47年),原有的小漁港開始增建相關防護設施,及拓展航道,歷經四個階段的工程,最終於1975年(民國64年)完成防波堤興築、及航道炸挖工程。
爾後為改善漁港航道,使漁船進出更加安全,基隆市政府從1995年(民國84年)起,計畫延伸外廓防波堤。但因長潭里漁港出入處有通往「潮境公園」的橋樑「平浪橋」,因橋樑高度限制,影響到較大噸位漁船的出入,長潭里漁港大多都是80噸以下;2000年(民國89年)時,平浪橋已經改建,並將橋樑加高,讓漁船較好通過。
「長潭里漁港」的漁船以棒受網為主,延繩釣、曳繩釣為輔,作業範圍在沿、近海,尤以東北(彭佳嶼的東北方)為多。夏季以棒受網為主,魚獲多為小管;颱風來時,船隻則到八斗子漁港、或者基隆港避風。冬季以延繩釣為主,魚獲主要是赤鯮等魚類。魚獲有的送到基隆崁仔頂魚市拍賣,也有中盤商來收購。
而北部火力發電廠退役後,建築物本體於1997年(民國86年)起籌備規劃為「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」,並已於2014年(民國103年)開幕營運。